“唱支山歌給黨聽,苗家兒女頌黨恩。昔日偏僻貧窮地,而今變成幸福村。”這支山歌,是苗家兒女直抒胸臆的頌歌,聽后讓人精神振奮,激情澎湃。
紫云自治縣屬于麻山地區。這些年,紫云麻山腹地的變化日新月異,那些苗族同胞聚居的村寨,從原來的偏僻貧窮之地,變成了現在的幸福家園。
麻山,不再是貧窮的代名詞;麻山,已蝶變成宜居鄉村、人間勝境。
在紫云麻山蝶變的進程中,南方電網安順紫云供電局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牢記初心使命,通過智能臺區、智能開關建設,著力打造智能電網,進一步提高供電可靠性,為居民和產業發展用電護航,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電力保障。
科技加持,智能臺區走馬上任
智能臺區,就是在配電變壓器低壓樁頭上加裝測溫片、智能斷路器、球型攝像頭等零件實現實時數據傳輸;安裝“南網云”手機智能配電網監控系統APP,對配電變壓器三相溫度、實時電流、低壓開關負載率、三相負荷不平衡等實時取數,360°旋轉的球型攝像頭可對臺架變周圍環境實現24小時不間斷監控。
在經濟效益上,加裝智能設備將一個傳統臺區改造為智能臺區只需花費約5萬元,但卻至少節約2個員工巡視和工作用車成本。在技術提升上,通過手機APP和“南網云”平臺實時調取臺區電流、電壓、負載率等數據,相比傳統臺區具有高效運作、遠程可巡等優點。在社會服務上,智能臺區故障定位更準,停電時間更少,供電可靠性更高,用電服務更靠前,老百姓用電更有保障。
相對于傳統臺區,智能臺區通過物聯網、互聯網、熒幕臺等方式,把變壓器運行情況的視頻傳輸到系統,對低壓電網運行狀態感知更強,出現故障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和準確定位,為及時開展故障搶修創造了便利條件。
電力先行,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老百姓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對用電需求也越來越高。應用新技術建設智能電網,持續提升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是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縣域經濟發展用電需求的現實需要。
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紫云供電局強化黨建引領,著力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用電供需矛盾。投入1.0477億元資金先后擴建35千伏宗地變,新建35千伏大壩變,新建和改造10千伏線路156.5公里、低壓線路211.7公里,新增、改造配變87臺總容量10050千伏安,新建智能配電臺區3個,在67條10千伏線路上安裝自動化開關175臺,電網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
智能電網在讓群眾“用好電”的同時,也讓小微企業發展得到了實惠。
紫云自治縣松山街道辦小牛場村“友成環保無煙碳廠”的老板王小海,投資40萬元返鄉創業,在家鄉從事環保無煙碳的生產與銷售。紫云供電局新立電桿4基,把260余米400伏絕緣線路架到碳廠門口,得益于良好的用電服務,王小海無煙碳廠的生產規模已經較建廠之初翻了一番。
擔當使命,全面服務鄉村振興
數字電網建設是貴州電網公司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紫云縣作為曾經的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序銜接鄉村振興中,紫云供電局在電力服務上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全力打造智能電網,是紫云供電局服務鄉村振興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通過智能電網建設,截至2021年末,紫云供電局供電可靠率99.78%,同比提升0.6個百分點;城市居民端電壓合格率99.79%,同比上升0.4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端電壓合格率99.65%,同比上升1.16個百分點。過硬的供電指標有力地支撐起了紫云縣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
服務永無止境。“十四五”期間,紫云供電局還將加大智能電網規劃和建設力度,因地制宜打造符合山區地域和用電特點的智能電網,持續助推鄉村振興的同時,總結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山區智能電網模式,讓智能電網建設惠及更多的社會群眾。